【美食】南翔小笼
传统面点美食,起源于南朝建康城(今南京)的灌汤技法,清代道光年间常州形成现代形态。以猪肉、面粉为主料,皮薄卤足、汁多味美为特色,流行于常州、无锡、苏州、上海等江南地区,制作时将肉馅与皮冻混合,蒸制后佐姜丝、醋食用。清代同治年间上海南翔镇黄明贤将包子由大改小形成重馅薄皮特色。
相传南朝时期,建康城的庖厨将“灌汤”技法融入面点,以竹管将熬煮三日的鸡汤注入薄如蝉翼的面皮,创造出“汤包”雏形。
现代形式的小笼包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,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,如常州味鲜、南京味清、无锡味甜、苏州味美,但都具有皮薄卤足、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,并在开封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传扬。
上海的南翔小笼包有百年历史,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。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――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。南翔小笼包初名“南翔大肉包子”,后称“南翔大包子”,现叫“南翔小笼包”。采取“重馅薄皮,以大改小”的方法,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;又以精肉为馅,不用味精,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,以取其鲜,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,以取其香;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、春竹或虾仁和入肉馅,每只包折裥14褶以上,一两面粉制作10只,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,小巧玲珑。美食本来就是一门艺术,中国人发明的小笼包可算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杰作,而小笼包更是把这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。
从当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镇石舫上零售,到21世纪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,南翔小笼包的变化令人瞩目,然而,它的那份原汁原味、自然淳朴却始终不变,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。戳破面皮,蘸上香醋,就着姜丝,咬一口南翔小笼包,然后细细品味,品味上海传统的饮食文化,品味远离喧嚣都市的那份“乡野”之情,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笼包。

供稿人 张祎宸
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
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