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编看世界】端午节说安康还是说快乐?
同学们吃过粽子了吗~端午节已过,但是端午节说安康还是说快乐的问题还留在大家心中。那么到底是“端午安康”还是“端午快乐”呢?
大概到了2015 年前后,网上出现了一种观点:端午节就不能祝“快乐”,只能祝“安康”。这种说法能流传,足见如今许多人眼里的端午是多么严肃、庄重。要是古人穿越到今天,看到这幅场景,肯定满脸问号,因为虽然古人过端午确实也纪念屈原,但端午过得欢乐极了。
端午在古时候是辟邪的节日。古人觉得夏至和五月五日特别“邪”,所以要辟邪,比如采百药、泡兰草澡、挂五彩绳……这些风俗发展到东汉,就形成了五月五日端午节。很明显,在东汉时期,学者们提起端午,首先想到的就是辟邪;当时大概也有屈原与端午有关的传说,可它相当不主流。
一直到南北朝时期,有一本叫《续齐谐记》的小说详细讲了屈原和端午的故事。书上说,屈原是五月五日跳江去世的。后来,人们常用竹筒装米(其实也是一种粽子,叫筒粽),扔到江中祭祀屈原。结果有个人这样祭祀的时候,屈原突然大白天显灵了!屈原说,这样祭祀不好,会被蛟龙偷吃。应该用楝树叶包住米,再用五彩绳把它捆住。
这则故事表面上说屈原,其实处处透着辟邪的味道:楝树的叶子不大,不适合包米,选它就是因为楝树中有苦楝素,能驱虫,在古人看来很辟邪;五彩绳更是刚才讲过的辟邪神器。
不难看出,古人对端午是真的很爱,而且端午过得很好玩。发明端午节的古人们,又是包粽子,又是开宴会,又是吟诗作赋,又是龙舟竞渡的,怎么看怎么都是个快乐的节日。
回到一头的问题,既然过节都过得这样欢乐了,那古代人真的只会在这个日子里互道“安康”吗?虽然古人并没有直接描述过到底应该在端午“互道什么”。不过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在端午节作过一首诗叫《端午三殿宴群臣》,在诗序里他说要“美君臣之相乐”。看起来,即使是古代的皇帝,也很讲究“相乐”的。至于今天的你我嘛,其实,每个人愿意说“快乐”还是“安康”,自用所需就是了。
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
回复本帖参与话题讨论
每个ID奖励网薪@200
大花茜茜子
易班中职学校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