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记忆

2025-10-09 20:17:45

1959年,北京街头公共汽车背着的煤气包,成了压在王进喜心头的重石——国家缺油的耻辱,让这位石油工人落下热泪。当松辽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传来,他即刻带着1205钻井队奔赴大庆萨尔图,在"困难的时间、困难的地方、困难的条件"下,打响了石油大会战。

钻机运抵时,没有足够吊车,他带领37名队员用绳子拉、撬杠撬、木块垫,花3天3夜将60多吨设备一寸寸挪到井场,把井架立在荒原之上。开钻缺水,他振臂一呼,全队带着脸盆水桶破冰取水,硬是端来50吨水保障开钻。而最震撼人心的,是700米深处突发井喷的危急时刻:他扔掉拐杖,纵身跳进冰冷的泥浆池,用身体搅拌水泥与泥浆。三个小时里,他忘了腿上未愈的伤口,任凭化学药剂烧起血泡,最终带领队友制伏"气老虎",随后更创下日进尺535米的纪录。

他的行囊里总装着"三件宝":《毛泽东选集》用来找方法、解难题,炒面袋应对定量不足的饥饿,老羊皮袄既是挡风被也是临时床铺。他定下"公家东西一分不沾"的家规,妻子做临时工、母亲看病靠自行车驮,自己却把补助全给特困职工,吉普车永远为工人开放。"宁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"的誓言,成了他短暂一生的写照。

铁人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。"新铁人"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扎根大庆40余年,以"宁肯把心血熬干,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"的信念,打破国外"温和注水"理论,提出"高效注水开采方法"。他主持的分层开采试验让水驱采收率提高10%至15%,高含水期稳油控水技术5年多产原油610万吨,而"表外储层"开发研究更相当于为国家新增一个7.4亿吨储量的大油田。

从王进喜的"人拉肩扛"到王启民的"科技攻关",一代代大庆人延续着"爱国、创业、求实、奉献"的精神内核。他们用实干证明,铁人精神不是历史标本,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,始终照亮着"我为祖国献石油"的征程。



还能输入140
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!
|
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

返回顶部